六所高校联合调研: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
来源: 长城网  张欣翎 赵丁钰 孙铱蔓
2025-08-14 11:05: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欣翎 赵丁钰 孙铱蔓)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六所高校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在四川省宜宾市开展了一系列“三下乡”活动。他们深入企业、学校、乡村,以多元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助力基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力量书写了一份独特的实践答卷。

  品味五粮——多元聚力探访五粮液传承

  为深化产教融合、传承中华酿酒文化,六所高校的联合调研团队,于7月23日至24日到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实践。踏入生产基地,一场跨越学科的文明对话就此开启。

  7月23日,团队首站走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在讲解员引导下了解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全流程,体会唐宋元明不同朝代的匠心工艺与酿造密码。

  随后,团队参观了酒瓶状雕塑矗立的鹏程广场,亲身体验了原浆的独特口感,现代广场与百年浓香的碰撞,让五粮液不仅仅只代表白酒,更是成了一种文化象征。通过255级石阶登临酒圣山,夷狄雕像守望千年酒魂,山顶奋发雕塑如利剑,厂徽在斜面逆势攀升,无一不展现着企业奋进与匠心传承。  

大学生们走进五粮液集团。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在523酿酒车间,团队近距离观摩“起糟、润粮、蒸馏、摘酒”等核心工序;“分层起糟”的细致与“沸点量水”的精准,凝结着老师傅的至高修为;智能包装线上,机械臂与激光喷码则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科技赋能下的新生。从“分级甄选”到“大师勾调”,五粮液以“精益求精”的匠魂,让千年古法淬炼出时代琼浆。

  7月24日,调研团队与五粮液集团员工开展交流讨论会,进行思想碰撞。此次交流不仅探讨了技艺,更深度叩问文化传承使命与产业发展担当。双方直面传承困境,思索传统酿造适配工业化的智慧,探寻跨界创新及古法与规模化生产平衡的路径。从师徒传承、吸引青年,到智慧车间赋能竞争力、文化符号转化经济价值,再到以“传承、创新、文化引领”锚定未来,不仅解码了传统产业拥抱时代的发展逻辑,也彰显了守护地域文化根脉的担当。

  此次多校联动,是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高校学子以跨学科思维破解传统工艺现代化难题,当更多青年加入这场文明接力,五粮液承载的匠心密码必将在新时代绽放为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并蒂之花。  

大学生们合影留念。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筑梦课堂——文清小学里的“双向成长”课

  7月23日至29日,六所高校的学子们组成助教团队,在屏山县文清小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育实践助力基础教育”三下乡活动。通过“班级助教+专题公开课”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知识传递与教育责任认知的双向赋能。

  在班级助教工作中,团队成员深度融入校园日常,协助老师组织绘本阅读、维持课堂课间秩序、解决课后问题。课堂上,他们成为师生间的重要桥梁:帮助理解较慢的学生重算习题,带领学生解读词句,批改作业时不仅标注正误,还画上鼓励的笑脸。此外,他们还开设折纸、美术、音乐等趣味课堂,得到了文清小学老师们的积极评价。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针对四年级一班,助教团队精心设计了三场专题公开课,以互动化、体验化方式打开多元知识之窗。首场“防诈骗普法”课上,西南交通大学讲师以“陌生人冒充家长接孩子”等儿童化场景讲解防骗知识,团队通过情景剧让学生掌握求助方法;重庆理工大学讲师则通过老照片讲述少年英雄故事,以问答互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党史,播撒下爱国爱党的种子。

  第二场科普课从“神农尝百草遇毒嚼茶解毒”传说切入,北京科技大学讲师现场演示“白米加碘伏变棕褐、加茶汤褪色”“浓茶汤写密信遇醋显形”等实验,讲解茶多酚抗氧化性与酸碱反应原理,还科普了茶渣的环保用途,课程尾声的茶叶提取咖啡因实验视频,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

  最后一场“屏山炒青”课上,西南大学讲师通过日常问题和趣味短片引入茶文化,详解“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的技艺流程,通过知识竞答、分组讨论深化理解。敬茶礼仪教学环节,孩子们端着助教准备的茶具认真练习,在实践中感受文化传承的意义。  

大学生教授反诈知识。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一周的活动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而11位高校学子也收获颇丰,西南大学邬同学感慨地说:“从备课到上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打磨,让我真正理解了‘教育者’的责任。”

  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学生带来知识与欢乐,更通过“高校+基础教育”模式探索了助力基层教育的新路径。未来,五校学子将带着实践经验,在服务社会、助力教育的道路上持续前行,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

  问道茶乡——助力屏山炒青传承与推广

  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7月22日至8月4日,六校联合的调研团队深入宜宾市屏山县,在屏山炒青园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青扬文化”传承项目暨“三下乡”活动。团队创新打造“实地调研+直播带货+文化传播”融合模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山炒青注入新活力,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大学生们体验采茶。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调研中,团队追溯炒青的历史,体验制茶工艺,既挖掘了其历史与文化内涵,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在屏山炒青园,工作人员特意泡了原林炒青和原林红茶,原林炒青入口清香爽口,带有微苦回甘的独特韵味。原林红茶则醇厚温润,散发出花果般的甜香,调研团队在品茗中感受茶艺的魅力,领悟其文化底蕴。参观茶厂时,团队见证制茶工艺的现代化进程,亲手体验揉捻机运作并复刻机械模型,学习技术创新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团队还体验了手工炒茶,在高温铁锅中翻动茶叶,体会匠人的辛勤与智慧。

  此外,团队借助新媒体在当地开设直播间,推广多款茶品,取得可观销售额,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这种创新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增强了吸引力与感染力,促进了其活态传承和市场化发展。   

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联合调研团队 供图

  此次活动成效显著,实现“双向赋能”:一方面,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通过创新直播营销拓宽市场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引擎;另一方面,学子们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及保护的认知,厚植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责任编辑:祝雪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