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探非遗丨脚下软黄金?宫毯妥妥古代顶流!
来源: 长城网  张航 刘婕影
2025-03-14 08:27: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张航 刘婕影)在廊坊市文安县孙氏镇五村的华盛地毯有限公司内,59岁的周子华俯身于织机前,手指在经线间翻飞如蝶。阳光穿过窗棂,将羊毛绒线镀上一层金色柔光。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宫毯织造技艺”的坚守地之一,也是周子华与百年宫廷技艺对话的精神家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宫毯织造技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身为“燕京八绝”之一的宫毯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相传,宫毯起源于宁夏,其织造技艺可追溯至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毛织传统,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被纳入宫廷御用体系,至明清两代,皇宫之中更是处处可见宫毯的身影,达到了“凡地必毯”的极致盛景,成为皇家尊贵与奢华品位的象征。  

宫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宫毯制作工艺考究,成品毯面柔软如云,图案对称规整,被誉为“经纬线上的格律诗”,也被称为“脚下软黄金”。“宫毯原材料首选羊毛、丝线。主要采用抽绞,拉绞的编织方法,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用无数个瞬间,无穷次反复手工栽绒编织而成。前前后后得历经纺毛、染色、绘图、编织、片剪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手法,很考验技术。”周子华轻抚身旁刚完工的宫毯,满是自豪地介绍道。

  多年来,凭借着精湛绝伦的技艺与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周子华带领团队打造的宫毯佳作频出,它们不仅在国内备受瞩目,更是名扬海外。这些凝聚着心血的作品,昂首阔步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殿堂,还出口至日本、泰国、美国等众多国家,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每一块铺设于其间的宫毯,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庄严肃穆或是艺术氛围浓厚的空间里,以细腻的质感、华美的图案,无声诉说着传承的故事。  

宫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在岁月洪流中,现代工业浪潮汹涌,诸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被淹没的困境,宫毯织造亦不例外。周子华深知传承不能仅靠作品的输出,更要让大众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于是,这些年他积极投身于社交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宫毯织造的每一道工序,让宫毯这一古老技艺在网络空间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周子华还建立了华盛地毯艺术馆和宫毯传习所,展示了他制作、收藏的宫毯和宫毯资料。这些场所都免费向公众开放,无论是对传统文化饶有兴趣的学生群体,还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或是周边的普通居民,都能在这里近距离地观赏宫毯、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周子华常常穿梭于参观者之间,亲自担当讲解员,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  

宫毯传习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时光回溯,四十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从当初的青葱少年到如今华发渐生,他每日与织机相伴,晨曦微露时便就位,夜幕深沉才停歇。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机制地毯冲击,他坚信手工宫毯的灵魂无可替代。“机器做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商品,手工做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人的温度,手艺丢不得!”

  正是像周子华这般执着的匠人,在文安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守护着宫毯技艺的火种。他们以手为笔,以线为墨,在经纬纵横间续写着宫毯的传奇,让这份穿越时空的瑰宝,能在现代社会继续散发迷人光芒,温暖后世,传承不绝。未来之路或许依旧布满荆棘,但他们的坚守,已然为宫毯铺就一条通往永恒的锦绣坦途。

关键词
宫毯,廊坊,文安
责任编辑:祝雪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