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祝雪娟)11月14日,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廊坊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廊坊市财政局专场。据悉,廊坊全力唱响“三全一上”主旋律,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财政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吕艳静 摄
全面加强收支管理,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廊坊市始终将稳收支、强保障作为工作核心,财力根基不断夯实,发展韧性有效提升。一方面,财政家底更加厚实。“十四五”时期,廊坊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达1670亿元,居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全市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持续增长,居全省前列。同时,全力争取上级支持,五年预计获得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343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54%,为全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支出强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时期,廊坊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322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24亿元,增长7%,有力保障了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落地实施,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
廊坊市抢抓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
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十四五”时期,预计争取新增债券资金87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63%。特别是2025年,全市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94亿元,居全省第3位,有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民生工程推进。
全面发挥国债资金拉动作用。廊坊积极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预计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81亿元,有力带动投资、促进消费回暖。2023年,该市争取增发国债资金192亿元,居全省第2位,支持110个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廊坊市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国债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有力提高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有效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五年减税降费超300亿元,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切实为市场主体增活力、添动力、提信心。
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廊坊市财政局牵头研究制定《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十条措施》,通过建立“政汇银”合作机制、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创业类投资基金和应急转贷资金等多元化手段,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明显提升,总规模达17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6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时期的3.8倍和7.8倍,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中央、省市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廊坊市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支持协同发展实现突破。廊坊市投入资金超700亿元,支持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助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配套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支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廊坊投入资金近30亿元,支持唱响“三全一上”主旋律,全力培育“2+5+27”产业体系,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提速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投入资金超30亿元,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
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投入资金超300亿元,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廊坊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十条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
“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6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亿元、年均增长5%,住房保障支出63亿元、年均增长13%,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62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9%,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
廊坊市以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打造预算绩效管理“廊坊模式”。先后制定实施涵盖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的制度办法23项,搭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成本、全融合的“五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花钱问效”成为常态,绩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持续深化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科技等11个领域,推动市与市管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不断理顺市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
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落实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绿色采购、农产品采购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全面推行“双盲”评审,并在全省率先实施评审专家评分公示制度,全面落实远程异地评审,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