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探非遗丨雕漆,一眼千年的匠人浪漫
来源: 长城网  刘婕影 张伟
2025-03-18 13:28: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伟 刘婕影

  花瓣层叠如云,漆色莹润如血,线条流畅地蜿蜒于漆胎之上,勾勒出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图案。踏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江的工作室,瞬间便被眼前陈列的雕漆作品深深吸引。  

朱江制作的雕漆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婕影 摄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位列“燕京八绝”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以天然大漆为材,在胎体上层层髹涂,待漆层累积至毫米厚度,再以刀代笔,雕出山水、花鸟、人物。一件普通作品需刷漆百余层,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故被称为“缓慢的艺术”。

  朱江的工作台上,一只未完成的剔彩花瓶胎体已覆满朱砂色的漆层。“大漆十分难得,漆农们常常要跑好几座山才能取得一斤漆,而且取漆需要特定的时间和技巧,这就是人们常说‘百里千刀一两漆’的缘故。而且每刷一层漆,需在湿度80%以上的窨房阴干,每日都得刷一遍。稍有不慎,漆面起皱,便前功尽弃。”朱江介绍道。

  雕漆工繁料贵,一件成品需要历经制漆、设计、制胎、作地、光漆、印画、雕刻、打磨八道工序以及上百道小步骤,仅雕刻环节,便需数十种刀具,刀法讲究藏锋不露,圆润无棱。“一刀错,整件毁。出刀无悔,这是雕漆的规矩。”朱江说道。  

朱江正在制作雕漆作品。朱江本人 供图

  朱江的雕漆生涯,始于父亲朱庆元的工作坊。20世纪80年代,朱庆元在北京雕漆厂学艺,仅用三年便精通全套工艺,回乡后创办作坊,鼎盛时带徒五十余人。“那时订单如雪片,我们加班加点都干不完。”朱江回忆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雕漆陷入低谷,作坊凋零至仅寥寥数人。

  “我也曾迷茫,但放不下。”朱江每日闭门研习,刀锋在漆层上游走,寂寞却充实。2010年,他拜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门下,精进技艺。为突破传统,他还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将现代设计融入古老技艺。青瓷雕漆茶具、潮玩摆件、婚庆饰品……千年的技艺就此走进了大众的生活。2017年,他与廊坊师范学院的师生们携手成立了工作坊,让雕漆走进校园,闯入年轻人的视野。  

朱江制作的雕漆作品。朱江本人供图

  在朱江手中,雕漆不再是高阁中的摆件。他设计的“剔红公仔玩偶”憨态可掬,传统纹样与卡通造型碰撞出火花;他雕刻的作品《文人雅集》以细腻的雕工,精美的造型斩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他还通过短视频普及雕漆知识,镜头里,他边雕刻边讲解:“漆器如人生,急不得。层层积淀,终会发光。”然而,挑战犹存。化学漆的冲击让市场充斥廉价仿品,手工雕漆因成本高昂逐渐没落。“经常有人问我,为何不用快干漆?我觉得这就好比用机器面冒充手擀面,失了精髓。”朱江说道。  

朱江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雕漆技艺的历史和制作流程。朱江本人供图

  朱江用日复一日的执着,对抗着快节奏时代里的浮躁与功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雕漆这门古老技艺已悄然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萌芽。未来,朱江期望能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让雕漆的火种得以延续。他相信,只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灭,雕漆这门“缓慢的艺术”,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续写千年技艺的传奇篇章。

关键词
责任编辑:祝雪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