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检察机关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
来源: 长城网  祝雪娟
2024-12-25 16:34: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祝雪娟)12月25日,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廊坊检察机关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廊坊市委宣传部对外交流与新闻发布科 李智博

  各位记者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通报廊坊检察机关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情况,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嘉宾是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刘斐同志,廊坊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冷晓梅同志,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首先请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刘斐同志进行发布。

  发布人: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刘斐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对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检察机关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以来,廊坊检察机关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发挥“四大检察”法律监督职能,落实“安商、护商、稳商、暖商”举措,打出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组合拳”,为廊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廊坊检察机关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强化大局意识,当好“服务员”,提升“恵企安商”政治高度。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理念,立足检察职能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一是加强组织引领高位推进。市院党组坚持把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1号工程”,市县两级院成立检察长为组长的法治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一把手”带头抓、负总责,各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引导干警监督办案更加体现服务精神与营商效果。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入企问需。坚持“走访+调研”,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扎实开展“走访解促”,切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百名检察官联护百家企业”活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和法治需求,开展座谈20多场,走访100多家不同行业类别企业,征求意见建议280多条,为找好服务企业切入点和出台相关制度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落实“府检联动”稳步实施。着力打造“行政+检察”法治护航工作模式,建立联席会议、协同保护等5项常态化运行机制,优化联合行动、动态调整等4项保障措施,全市两级院与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税务等20余个行政部门联合建立协作机制36项,实现“全域全时全景”联动,合力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二、深化依法履职,当好“护航员”,增强“保企护商”保障力度。坚持打击和保护并重,聚焦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护航企业建起来、活下去、发展好。

  一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截至目前提起公诉240件394人,依法对38件65人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提起公诉,让各类市场主体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认真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批捕91件147人,不起诉65件120人,羁押必要性审查26人,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是深化依法平等保护助力企业法治体检。聚焦民营企业内部贪腐等侵害企业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啄木鸟”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审查起诉43件51人,对27件职务侵占案提起公诉,全流程督促引导涉案人员退赃退赔。逐案审查3年来利用“公司”实施犯罪案件,督促市场监管部门注销60多家“空壳公司”,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立常态化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做好服务保障企业“后半篇”文章。

  三是实化一体能动综合履职促企发展。充分发挥检察一体综合履职优势,围绕落实“三号检察建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市人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分别建立协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金融违法犯罪。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深入开展“老字号”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工作,批捕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7件21人、审查起诉69件111人,提前介入30件,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12件,办理不起诉后反向移送行政处罚案件10件。市院第三检察部被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优秀集体。

  三、实化检察监督,当好“监督员”,提高“安企稳商”监督质效。针对营商环境中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把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手段。

  一是刑事检察监督助企业安心经营。坚持“在监督中办案,在办案中监督”,对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扣冻结企业财产等问题的监督力度,监督公安机关立案9件,撤案12件。追捕经济犯罪漏犯3人,追诉4人。开展涉企刑事“挂案”专项清理,梳理线索6件,监督撤案5件。督促监管机构审批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人员赴外地生产经营活动,将办案对企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民事检察监督护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民事检察职能,办理涉企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124件,提出监督意见15件。市院办理的一起外地民营企业申请监督案件,依法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最终案件改判,为企业争取合法权益400余万元。全市开展“涉企民事执行监督重点领域”特色小专项活动,以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违法拍卖、超标的执行、错误分配财产、滥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等问题为重点,共办理涉企执行监督案件55件,提出监督意见48件。

  三是行政检察监督让企业平等对待。共办理各类行政监督类案件1087件,开展的“食品安全领域从业禁止监管行政检察监督”专项活动被最高检评为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特色小专项。依托“府检联动”机制,规范推进行刑反向衔接,共制发检察意见384人次。加强与天津检察机关的协作,在办理李某等3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抵扣税款发票反向衔接案中,探索两地检察机关主导、异地行政机关配合的跨区域办案模式,规范企业合法经营。

  四是公益诉讼检察做企业坚实后盾。全面开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之食品药品安全专项监督,围绕8个重点方面,瞄准40个具体问题,确立饮食安全、网络平台安全、医疗卫生安全3个重点方向,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6件,制发检察建议81份,提起诉讼3件。与京津检察机关建立跨区域“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助力北运河文化带和潮白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和绿色发展,相关做法被最高检刊发推广。助力全省旅游发展大会顺利召开,对景点周边及沿途非法排污、倾倒固废等违法情形开展专项监督整治,督促处置固体废物3.2余万吨,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50余亩,以优美旅发环境助力营商环境。

  四、优化法治供给,当好“引导员”,传递“温企暖商”检察温度。聚焦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强化检察办案服务机制,围绕提升法律监督供给能力,满足市场主体司法需求。

  一是立体化便企措施促检企互动。坚持“开门纳谏、敲门问需”,持续开展“检察长入企问需”专项活动,联合市工商联等,组织召开“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着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检察开放日,提供企业法律咨询260余条,帮助解决法律问题45个。设立市检察院驻市工商联检察工作站,及时转办企业在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诉求。定期邀请企业家代表、代表委员等参与涉企案件检察听证活动,在监督办案中加强互动交流。

  二是多元化检察服务促诉源治理。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通办理涉市场主体案件“绿色通道”,构建融检察服务、检务公开、监督评议为一体的公开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全覆盖”的检察服务。梳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开发12门法治课程,并通过辑印成册、刻录光盘、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发放给全市各类企业。根据企业需求推行“菜单式私人定制”服务,发放《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法律丛书》1000余套。主动上门聚焦企业常见多发犯罪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发检察建议25份,帮助企业找准管理风险和制度缺陷。

  三是常态化法治宣讲促合法经营。坚持以服务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推动企业风险防控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联合市工商联率先在全省组建“检企同行”法治宣讲团,并组织开展巡回宣讲活动。活动以来,面向全市各类企业共开展宣讲50余场,受众8500余人,通过法治宣讲为企业提供更及时、更准确、更普惠的“法治产品”,受到各类市场主体的的欢迎和赞誉。相关做法得到市委李国勇书记的批示肯定,央视频、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廊坊日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责任编辑:祝雪娟
TOP